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中餐文化 >

十城市的“三减”报告透露出什么饮食健康趋势?

时间:2020-09-26 00:06 来源: 作者: 点击:

  近日,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高达89.2%的受访者认为“三减”对国人健康很重要。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还有人们鼓起的腰身和肚子。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中国人膳食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疾病谱也在随之改变。     2015年发布的《全国营养调查与监测(1982-2012年)》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只有1.9%,2012年是25.2%,糖尿病患病率从0.67%飙至11.6%。心血管病患病人数2.9亿,高血压2.7亿。     《报告》中对这些城市推行“减油、减糖和减盐”原则的现状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些饮食健康新信号。     减糖最有成效     甜味剂健康安全地实现“减糖留甜”      “三减当中,相对做的较好的是减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实际上,中国人总的来说,吃糖并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甜味剂在食品行业减糖方面已经有成熟应用,有了相对有效的替代。”     近年来,用甜味剂代替糖的食品和饮料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倡导,用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传统蔗糖。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往往是普通蔗糖的200—300倍,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甜蜜口感的要求,又热量低或无热量,按规定使用很安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是实现减糖的一种方式。只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事实上,各大食品和饮料企业早在“三减”提出前就开始了各自领域的探索,以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比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提供20多个品牌约100种不同口味的产品,其中14个品牌中超过40种产品是低糖、无糖产品。在减糖的同时,可口可乐公司还通过研发在饮料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电解质等,为消费者提供好喝、低糖又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     在饮料中加入日常需要的营养物质已经成为行业的新风向,如近年上市的雪碧纤维+等产品不仅零糖零能量,更添加了“膳食纤维”。     众所周知,巧克力和糖果颇受欢迎,但高糖分却令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现在,巧克力行业也在通过升级配方和推出小包装帮助消费者减少糖的摄入。     乳品想要减糖,往往要牺牲更多口感。由于酸奶是经牛奶发酵转化成乳酸后形成,口感偏酸,如果没有糖,大部分人都会感觉难以下咽。为平衡酸感,酸奶中往往会额外添加7%以上的白砂糖。为了减少酸奶中的含糖量,乳企的研发更多的是要在保证乳品营养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优化口感。     减油、减盐遭遇挑战     近九成消费者不愿牺牲口味     减糖先行一步,减盐和减油,却一直是中国人的“老大难”。     《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显示,“三减”最大的挑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      “谁都知道高盐、高油不好,但油和盐对于食品的风味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重口味”有偏好,另一方面,餐厅、外卖和食品企业又在迎合并制造这种偏好,导致中国人口味越来越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呼吁消费者从“要我改变”     转为“我要改变”     《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显示,“三减”倡议发出后,尽管超80%的食品企业已付诸健康升级行动,但食品企业能不能健康转型,最终还要看消费端的选择。调研报告发现,大约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营养健康知识掌握较好,其中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的“自我感觉”更佳。然而仅有8.7%的专家认为消费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由此可见,推动“三减”,消费者教育和企业配方升级一定要“双管齐下”,否则产品叫好不叫座,最终也会打击企业健康转型的积极性。      “事实上,越是健康的人,越注重健康,越是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健康意识也越淡薄。”钟凯指出,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个人对于饮食健康关注度以及它改变的意愿。陈君石院士表示,营养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在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从“要我改变”转变为“我要改变”。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用饮食疗法降血压 吃圆白菜的七大好处 吃过油菜最好先涮涮不吃最好 腊八与腊八粥的趣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