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晚餐食谱 >

甘蔗的药用价值和食疗作用

时间:2020-11-15 00:12 来源: 作者: 点击:

北京私家侦探

  甘蔗,又名薯蔗、糖梗等,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作为清凉的补剂,对於低血糖、大便乾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劳累过度或饥饿头晕的人,只要吃上两节甘蔗就会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甘蔗有两种。皮色深紫近黑的甘蔗,俗称黑皮蔗,性质较温和滋补,喉痛热盛者不宜。皮色青的青皮蔗,俗称竹蔗,则味甘而性凉,有清热之效,能解肺热和肠胃热。

  红甘蔗的疗效:味甘,性平。具有清热、生津、润燥止渴、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治大便燥结、反胃欲呕、心烦口渴,并可解酒毒、醒酒清神。夏天热感引起喉咙疼痛时,喝甘蔗汁可以消暑解渴、治喉咙痛;小儿尿量少排尿次数频繁时,喝甘蔗汁可以除去内脏燥热,促进排尿;另外还有洁齿和消除口臭的功效。

  甘蔗不仅是一种可口美味的食品及工业用原材料,而且还是效用广泛的中药材。祖国医学认为,甘蔗性味甘、寒,入肺、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及解酒等功效。主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醉酒等病症。实为夏暑秋燥之良药。《本草再新》云:“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日用本草》称:“止虚热烦渴、解酒毒。”《名医别录》亦云:“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甘蔗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生津,助脾和中等功效,素有“天生复脉汤”之称。

  另外,甘蔗其他部分亦可药用。如甘蔗皮煅烧存性研末撒或用香油调敷,治小儿口疮、秃疮、坐板疮等。甘蔗滓外用,煅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治坐疮、痈疽、疔疮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蔗渣中,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抑制作用的多糖,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

  然而,任何食物都有宜忌,而非绝对有益或有害。无论对人多营养、多有益的东西,还是有负面作用的,大都因食物的性味变化和人的体质虚实是否相宜或禁忌等影响有密切关系。甘蔗对于人体有很多功用益处,生蔗汁可用於清热、消食、解酒。古人早已了解:“甘蔗煎糖则热,水成汤则冷”。《本草》也说:甘蔗共酒食,生痰;多食发虚热,动衄血(即流鼻血)。所以说甘蔗能解酒,却又会生痰(生痰是一种中医病症)。又说砂糖能解酒毒,则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正好相反。这就是甘蔗或汁,生饮、热饮及制成糖等的性味作用都不同。多吃糖会使身体生热,但发烧喉痛时,民尖习用糖、淀粉冲温开水饮服,也很有效。

  甘蔗的食疗方法:

  ⒈治疗发热咽痛症:甘蔗500克+萝卜300克+金银花10克+竹叶5克+纯净水800毫升=煮水。分早晚两次服用。

  ⒉治疗风热型感冒症:甘蔗150克+桑叶15克+枇杷叶10克+薄荷叶5克+东北大米50克+纯净水800毫升=煮粥。分早晚两次服用。

  ⒊治肺燥咳嗽症:甘蔗汁50毫升+生梨汁50毫升=两汁混合均匀。分早晚两次服用。

  4.治疗便秘:甘蔗汁50毫升+蜂蜜30毫升=两汁混合均匀。分早晚两次服用。

  ⒌治疗慢性咽喉炎:甘蔗汁50毫升+萝卜汁50毫升+百合100克(先煮烂后)=放入一起后混合均匀。临晚前服用。

  ⒍治疗早期妊娠呕吐症:甘蔗汁50毫升+生姜汁适量=放入一起后混合均匀。可分多次缓服。

  ⒎治疗慢性胃炎:甘蔗汁50毫升+葡萄酒50毫升=放入一起后混合均匀。分早晚两次服用。

  ⒏保肝护肝:甘蔗汁50毫升+蜂蜜10毫升=两汁混合均匀。经常服用。

  9.治高热烦渴:每天吃甘蔗或喝甘蔗汁几次即可。

  10.治热病伤津后口干、小便短少:每天吃甘蔗3次或喝甘蔗汁1~2杯。

  11.治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短赤作痛:取甘蔗500克切成小段或小块,配新鲜车前草30克,加水煎汤后代茶饮,每日一剂。

  12.治小便疼痛:取甘蔗汁和生藕汁各100克混匀,分两次饮服,每日一剂。

  13.治虚热咳嗽、口干涕唾:取甘蔗汁50克,与洁净粳米60~100克加水适量煮粥。每日一剂,分3次服食。

  14.治反胃呕吐:取甘蔗汁半杯或一杯,加入生姜汁2~5滴调匀饮服。

  15.治婴儿湿疹:取甘蔗皮与甘草各适量煎汤外洗,每日1~2次。

  健康提示:

  甘蔗虽味药俱佳,被称为脾胃之果,有益脾胃之功,但中医理论认为:脾恶湿。因此,脾胃虚寒者应慎用。《本草经疏》曰:“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本草汇言》亦云其“多食久食,善发痰火,为痰、胀、呕、嗽之疾”。因甘蔗性味甘寒,湿寒的人食甘蔗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故临床凡见痰湿内盛、舌苔厚腻者及胃寒疼痛或呕吐者忌用。脾胃虚寒者不宜吃甘蔗。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夏季养生必吃的食物 解暑果蔬并非人人适合(图) 红果汤:祛暑败火红果汤 夏季健康饮品如何做 6种不当的蔬菜吃法,一定要注意
热门文章